誰是大隅良典
大隅良典,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,現(xiàn)任東京工業(yè)大學分子細胞學教授。 大隅教授是細胞自噬研究的先驅,曾獲得京都獎、蓋爾德納國際獎和威利獎。此次獲獎,是日本科學家第4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。可讓人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胡須,那幾乎成了大隅良典的“標簽”。
1945年2月9日,太平洋戰(zhàn)爭幾近尾聲,大隅良典在日本福岡縣福岡市出生,其父為九州帝國大學教授,他是家里四兄弟中最小的。孩提時的他閱讀了大量的自然科學讀物,包括八杉龍一的《動物的歷史》、麥可·法拉第的《蠟燭的化學史》以及三宅泰雄的《空氣的發(fā)現(xiàn)》等,這些都讓他對科學產(chǎn)生了濃厚興趣。
其后,大隅考入東京大學理科二類。起初他想在理學部學習化學,但又對教養(yǎng)學部新設置的基礎科學課程產(chǎn)生了興趣,便轉變了方向。1967年,大隅從東大畢業(yè),取得學士學位后,進入東大大學院理學系研究科繼續(xù)深造,這也為他成為細胞自噬研究領域的先驅奠定了基礎。
為什么是他
諾貝爾醫(yī)學獎評選委員會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盛譽了大隅良典在細胞生物領域的成就,"他的發(fā)現(xiàn)奠定了醫(yī)療領域的科研基礎,使我們認識到細胞自噬在許多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。"自60年代發(fā)現(xiàn)"細胞自噬"起,由于對該領域知之甚少,相關的科研發(fā)現(xiàn)就一直停滯不前,直到1990年代大隅良典使用酵母進行了一系列實驗,發(fā)現(xiàn)了自噬的關鍵基因,才突破了該領域的瓶頸。
再一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是今年的7月,大隅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小組宣布,他們成功探明了細胞自噬的啟動機制,即Atg13蛋白質會與其他4種蛋白質通過網(wǎng)狀結構進行連接,形成一個巨大的細胞自噬啟動裝置。相關研究文獻刊載在7月11日的美國知名科學雜志《Developmental Cell 》上。
所謂自噬作用,是指細胞在應對短暫的生存壓力時,可通過降解自身不必需的成分來提供營養(yǎng)和能量,從而維持生命。相應地,自噬作用也可能降解潛在的毒性蛋白來阻止細胞損傷,或是阻止細胞的凋亡進程。不少有冬眠習性的哺乳類還會利用這一現(xiàn)象,讓細胞內(nèi)的物質再生以此維持生命。本次研究對預防和治療由細胞自噬引發(fā)的癌癥及神經(jīng)類疾病有重要意義。然而自噬并不總是良性反應,它更像是在走投無路時進行的一場豪賭。研究人員表示今后將進一步探究該過程的相關機制。
大隅良典的諾獎之路
大隅良典的博士導師今堀和友,曾師從水島三一郎(1962年、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),故大隅也是水島三一郎的再傳弟子。在恩師今堀和友的引介下,大隅遠渡美國,進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得主杰拉爾德·埃德爾曼的研究室,在洛克菲勒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。當時,埃德爾曼的研究方向開始從免疫學轉向分子生物學,大隅也確立了畢生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方向。2006年,日本學士院高度評價大隅的成就:“一貫正面致力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的闡明,完全不跟風”,并授予他日本最高學術獎日本學士院獎。2012年,大隅再獲有“諾貝爾獎的最后一里路”之稱的京都獎,基礎科學類獎。2013年他和他的學生,也是水島三一郎的孫子水島升,一同入選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。同年,二人成為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的熱門候選人。此次他在273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提名者中脫穎而出,并單人獨攬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,這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史上并非慣例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從1901年起共頒獎107次,大隅良典是第39名單獨獲此殊榮的獲獎者并獨享800萬瑞典克朗(約合人民幣620萬)的獎金。
諾貝爾醫(yī)學獎期待更多亞洲面孔
自去年中國醫(yī)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后,今年,該獎項再次頒發(fā)給亞洲的科學家,無疑是對亞洲科學家在醫(yī)學領域的肯定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評委會秘書長托馬斯·佩勒曼表示,"亞洲是醫(yī)學領域的新興力量,很多科學家活躍在醫(yī)學領域前沿,并作出了卓越貢獻。"
頒獎典禮后,卡羅林斯卡醫(yī)學院副校長、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評委會委員瑪利亞·馬薩奇(Maria Masucci)在接受人民網(wǎng)記者采訪時表示,她個人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,并用中文"你好"問候了中國讀者。在采訪中馬薩奇表示,她對目前亞洲及中國的醫(yī)學科研領域十分關注,不論是去年屠呦呦在中國中醫(yī)領域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還是今年日本科學家在細胞生物領域的發(fā)現(xiàn),都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。在對亞洲科學家再次獲此殊榮表示恭喜后,她個人大膽預測在今后的幾年中將很有可能繼續(xù)出現(xiàn)"亞洲面孔",并鼓勵中國科學家"踏實研究,勇于創(chuàng)新"。10月4日是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的日子。按照慣例,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發(fā)布會在瑞典皇家科學院舉行。本網(wǎng)記者早早來到新聞發(fā)布會現(xiàn)場,全球媒體已經(jīng)陸續(xù)就位。記者們,無論認識的還是不曾相識的,彼此打個招呼就可以開啟互相采訪模式,并交流分享各路小道消息。繼昨天諾貝爾醫(yī)學獎授予日本學者大隅良典后,大家都拭目以待,期待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會出現(xiàn)亞洲獲獎人。
離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揭曉時間10分鐘前,新聞發(fā)布會媒體負責人杰西卡·南妮妮(Jessica B.Nannini )進入會場,向全球媒體問候,并宣布新聞發(fā)布會將如期舉行。當?shù)貢r間11時45分整,瑞典皇家科學院常務秘書戈蘭·漢森攜領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執(zhí)行主席尼爾森·馬騰松(Nil M?rtensson)及評委會委員托爾斯·漢斯·漢森(Thors Hans Hansson)進入會場主席臺入座。在戈蘭調(diào)侃他和托爾斯不是兄弟后,他分別用瑞典語,英語及德語宣布,將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來自美國大學的科學家,戴維 ·索利斯( David J. Thouless),鄧肯 ·霍爾丹( F. Duncan M. Haldane )及邁克爾·克里特里茲( J.Michael Kosterlitz),以表彰他們發(fā)現(xiàn)了拓撲相變的理論。其中,戴維·索利斯獲得諾貝爾獎的一半,另外一半由鄧肯·霍爾丹及邁克爾·克里特里茲共享。3人均是出生于英國,而就職于美國大學的科學家。
拓撲理論的面包解釋
與之前的獲獎學科一樣,“拓撲相變”讓在場的很多記者不知所云,在戈蘭揭曉獲獎者后,托爾斯從自己的午餐袋中取出了三個形狀不同的面包,一個沒有洞的瑞典國民肉桂卷(cinnamon bun)、有一個洞的面包圈(bagel)和兩個洞的瑞典堿水面包(pretzel),以便更生動地讓各位媒體人了解“拓撲學”這個相對冷門的概念。他解釋道:拓撲學(topology)是研究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(xù)改變形狀后還能保持不變性質的學科,它只考慮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而不在意形狀和大小。
他進一步解釋道,按拓撲理論來說,不同物體“洞”的數(shù)量不同,在不割裂它的前提下,作任意伸縮變形時,它的“洞”的數(shù)量是不變的,所以它的性質就沒變。拓撲學研究的是拓撲空間的內(nèi)在屬性——即“洞”的數(shù)量,所以三個面包“洞”的數(shù)量不一樣,它們的性質也是不一樣的。隨后他掰斷了其中一個面包圈,解釋只有物體的“洞”的數(shù)量發(fā)生了變化,物體的性質才發(fā)生變化,即從一種“相”變?yōu)榱硪环N“相”,這在物理學中被稱為“拓撲相變”。
拓撲材料或將應用于量子計算機
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場聯(lián)線了本屆物理學獎得主之一鄧肯·霍爾丹。他本人對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示既吃驚又感激,他表示自己的研究是該領域早期的基礎性理論,他并不預料自己能夠獲獎。這次獲獎是對他們在該領域的基礎性的理論研究的肯定,他個人表示十分感謝。在談到自己的物理學生涯時,他顯露出十足的熱情,希望自己在基礎科研理論的熱情能感染更多的年輕學者。
而另兩位獲獎者邁克爾·克里特里茲和戴維·索利斯早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,也提出超導和超流性質的新模型,并解釋溫度的變化會導致超導體或超流體發(fā)聲相變,這顛覆了當時的理論。他們在拓撲領域先驅性的工作為許多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。而且他們提出的相變理論,即KT(Kosterlitz-Thouless)相變理論就是以他們名字命名的。在談到獲獎原因時,諾貝爾物理獎評委員會執(zhí)行主席馬騰松稱三位獲獎者研究了物質的奇異狀態(tài),如超導體、超流體或磁性薄膜等等。他們的先驅性工作為搜尋物質的奇異新狀態(tài)奠定了基礎,或許能在未來的材料科學和電子學中找到用武之地?,F(xiàn)在,我們已經(jīng)知道拓撲相有很多種,它們不僅存在于薄層和線狀物,還存在于普通的三維材料中。過去十年里,這一領域的研究促進了凝聚態(tài)物理研究的前沿發(fā)展,人們不僅僅對拓撲材料能夠在新一代電子器件和超導體中產(chǎn)生應用抱有希望,而且看好其在未來量子計算機方面的應用。
諾獎一直關注中國物理學界
新聞發(fā)布會后,本網(wǎng)記者采訪了瑞典皇家科學院會員、諾貝爾物理學評選委員會成員烏爾佳·博特納(Olga Botner)女士。她向我們解釋道,雖然物理研究的是大自然規(guī)律的基礎科學,大眾對物理仍然抱有強烈的畏懼感。今年物理學獲獎者的研究在本質上就是對物質的研究,他們的研究對未來新材料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奠定了基礎。
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頒獎共110次,僅有兩名女性曾獲獎。作為一名女性,博特納女士表示物理學歷來是一個男性科學家占絕對的學科,但是讓她自豪的是,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物理學家被提名諾貝爾,她個人大膽預測將來會有女性成為諾貝爾物理獎獲獎者。
在談到中國物理學研究時,博特納女士肯定的告訴本網(wǎng)記者,中國科學家近年來一直受到諾貝爾評選委員會的關注。諾貝爾獎近年來一直積極的聯(lián)系中國的高校和研究院,傳播諾貝爾提名的方法,希望在諾貝爾的提名中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提名科學家。去年博特納女士在接受本網(wǎng)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“物理學獎評委會每年都會向中國大學發(fā)出邀請信,希望聯(lián)系上物理學領域的教授,繼而由他們向評委會推薦物理學獎候選人。但多年來幾乎未得到來自中國的回復。”令人感到欣慰的是,今年來自中國的諾貝爾物理獎提名者數(shù)量有所增長。然而,這遠遠不足以體現(xiàn)中國物理研究的現(xiàn)狀,她表示諾貝爾獎會持續(xù)關注中國物理界,并希望通過本網(wǎng)再次向中國科學家呼吁,積極參與諾貝爾獎提名,以期待在未來見到更多物理學領域的中國科學家。
獲獎者資料:
戴維·索利斯(David J. Thouless),1934年出生于蘇格蘭,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(yè),華盛頓大學教授,理論凝聚態(tài)物理學家。索利斯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,曾擔任英國伯明翰大學物理學教授。1980年他成為華盛頓大學教授。他是英國皇家學會、美國物理學會會員,美國科學院院士。曾獲得物理學界若干著名大獎,包括沃爾夫獎,保羅·迪萊克金獎,美國物理學會獎等。
邁克爾·克里特里茲1942年生于英國。在劍橋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后,1969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。1982年他成為布朗大學物理學教授。曾獲得英國物理學大獎馬克斯韋爾獎。
鄧肯·霍爾丹1951年出生于英國,英國物理學獎?,F(xiàn)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。他對一系列物理學基礎理論做出重大貢獻。是英國皇家學會、美國物理學會會員。曾獲得多項世界物理學大獎,包括巴克利獎,阿爾弗雷德· 斯洛恩基金會獎、勞倫斯獎等。
江蘇利工集團、冶金工業(yè)部鋼鐵研究總院靖江不銹鋼泵閥廠主要生產(chǎn):核電泵CAP1400/ACP1000、核電泵CAP1700/ACP1000,耐腐蝕泵,化工泵, 耐腐蝕合金泵,IH化工離心泵,IN保溫泵、GZ高質化工泵、JINB熔融尿素保溫泵,F(xiàn)JX強制循環(huán)泵,F(xiàn)SB氟塑料泵、IHF氟塑料合金泵,LJYA耐腐蝕料漿磷胺磷酸泵,UHB-ZK耐磨耐腐沙漿泵,FIR、CYBR、HRB、IHR高溫高壓印染泵,WFB無密封自控自吸泵、ZXB、ZW無堵塞自吸泵,ADQX小流量高揚程切線流程泵,WB不銹鋼旋渦泵,JF付壓耐腐蝕泵,AH、ZM耐腐蝕渣漿泵,WGZ、FSJB、LJB無泄漏化工離心泵,AY型離心油泵,G、GNF單螺桿泵,F(xiàn)CB齒輪泵,HJ堿泵,IJ堿泵,IHE耐腐蝕泵,HCZ化工泵,AFB、FB化工耐腐蝕離心泵,TL脫硫泵,CPN堿泵, IEC稀酸泵,SAJ化工流程泵、SZA化工流程泵、SCZ化工流程泵、SZE化工流程泵、SDZA化工泵、SPP漿液化工流程泵,HTCN懸臂式液下泵,RY高溫熔鹽泵,FY、HYF、FYB耐腐蝕液下泵,YL型長軸耐腐蝕泵液下泵, SLY型多級長軸液下泵,DF多級耐腐蝕泵、GDL多級耐腐蝕泵,YL壓濾機專用耐腐蝕泵,BA石油化工流程泵,BR重工位石油化工流程泵,BMA石油化工流程泵,BMRS石油化工流程泵,BMRD(Z)石油化工流程泵,OHF/C石油化工流程泵,VSD立式多級泵,VDD立式多級泵,核電余熱排出泵,核電中壓安注泵,核電SWS廠用水泵,CVS化容補水泵,正常余熱排出泵,高速磁力泵,四氯化鈦專用磁力泵,海水淡化泵,DM隔膜泵,U型化工離心泵,F(xiàn)AX化工混流泵,廢酸濃縮循環(huán)泵,自平衡多級泵,WQ潛污泵。ISG、IHG襯氟管道泵,帶聯(lián)軸器管道泵,磷化液涂裝泵, 江蘇雙達集團破渣機,非金屬合金泵,閥門,一、二類壓力容器,熱處理配件,食品機械,離心鑄管,鋼襯四氟管道、鋼襯玻璃、陶瓷管道,雙組份無溶劑環(huán)氧樹脂管道、鋼襯聚氨酯復合管,鋼襯塑復合管及泵配件(機械密封等). 利工泵閥,江蘇靖江不銹鋼泵閥廠,國營靖江不銹鋼泵閥總廠,靖江泵閥集團,靖江泵,靖江化工泵,重慶水泵,重慶化工泵,重慶利工、重慶水泵集團,江蘇泵閥集團,耐腐蝕材質有美國標準316、316L,日本標準304、304L,F(xiàn)46,CD-4MCu,2205材質、雙相不銹鋼、K合金,哈氏合金,Ti合金,蒙乃爾合金,904、825、Mo2Ti等耐腐蝕材料。023-63847411 023-63706909